家长常常会因为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而感到苦恼,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守规矩,而有的孩子则不守规矩呢,或者是有些孩子在一些家长面前守规矩,而在另一些家长面前则不守规矩了呢?
为什么孩子守规矩和不守规矩?
原因如下: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都是因孩子所接受的奖励造成的。有时父母“无意中”奖励和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。孩子的不良行为因奖励而逐步增强,因惩罚或不奖励而减弱。所以家长应奖励良好行为、惩罚不良行为。那么为了让孩子尽可能的养成良好行为,家长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?
教养孩子的三个原则
01奖励良好行为(及时且经常)
儿童学习讲话、与别人分享玩具等良好行为,是因为他们想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取父母以及他人的注意和各种奖励。我们应经常、及时且充分地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。如果您的孩子表现出某种良好行为,一定要及时的给予奖励以加强它。
奖励共分成三种(社会奖励、活动奖励、物质奖励)。社会奖励对于加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非常有效的。社会奖励包括微笑、拥抱、拍肩、亲吻、口头表扬、目光接触以及注意等。孩子需要许多社会奖励以增强他们的良好行为。若要使您的口头表扬更加有效,那您就应该表扬某种具体的行为而非孩子本身。比如:当您女儿整理完她的房间时,请这样说:“你的房间收拾的真干净,你真棒!”这种表扬比说:“你是个好女孩!”要更有效。父母一定要养成表扬具体的良好行为的习惯。
(拥抱对儿童是非常有效地社会奖励,对父母亦是如此)
孩子喜欢的奖励
社会奖励 |
活动奖励 (包括特权) |
物质奖励 |
微笑 |
与母亲玩牌 |
冰激凌 |
拥抱 |
去公园 |
球 |
拍肩 |
与父亲一起看书 |
钱 |
关注 |
帮忙烤饼干、点心 |
书 |
抚摸 |
看晚场电视、电影 |
跳绳 |
鼓掌 |
请朋友到家里玩 |
气球 |
眨眼 |
与父亲玩球 |
喜欢的游戏 |
表扬 |
一起做游戏 |
手电筒 |
“干得好” |
一起去游乐园 |
特别的点心 |
“很好” |
— |
喜欢的玩具 |
02不要“无意中”奖励不良行为
当父母奖励不良行为时,孩子的不良行为则可能被强化。比如:当您说“该睡觉了”,孩子可能学会了以抱怨、哭闹或生气等方式来拖延上床时间。在他哭泣、抱怨令人受不了时,您是否让步并同意他晚点儿睡觉?如果您让步、妥协了,那么您无意中就奖励了他的抱怨、生气或哭泣,而这类行为在将来很可能会再发生。这些行为就如同那些良好行为一样被强化了。所以,不要奖励不良行为。
03惩罚某些不良行为(但只用温和的惩罚)
有时家长需应用温和的惩罚来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,正确地应用温和的惩罚对帮助孩子是非常重要的。家长应学会应用温和的惩罚,如训斥、自然结果、逻辑结果、暂时隔离以及行为处罚。但决不可应用严厉的惩罚,如恐吓、讥讽或鞭打。
教养孩子应避免的四种错误
1.未能奖励良好行为
例:上三年级的小明将他的成绩单拿跟父亲看,但父亲却在看电影,未及时奖励取得好成绩的儿子。
孩子:爸爸,我这学期考试取得了好成绩,您想看看我的成绩单吗?
父亲:好的,但是让我先把这个电影看完。
2.无意中”惩罚了良好行为
例:八岁的小红想以主动洗碗来给妈妈一个惊喜,而妈妈无意中说了一些伤害她的话。
孩子:妈妈,我洗好碗了,您高兴吗?
母亲:你也到了该帮忙做事的时候了,洗碗洗干净了吗?
3.“无意中”奖励了不良行为
例:五岁的小芳和父母一起外出玩耍回家,马上到了吃午餐的时间。
孩子:妈妈我好饿,我想吃零食。
母亲:我们马上就要吃午饭了,吃了零食就吃不下饭了,不可以。
孩子:如果不让我吃零食,我就哭,我就不吃饭,然后开始大哭。
母亲:不要再哭了,那你吃完零食,再吃饭吧。
4.未能惩罚不良行为(当需要温和的惩罚时)
例:父亲和母亲两人坐在客厅看着10岁的哥哥放肆地欺负弟弟,父母两人均没有制止哥哥的攻击行为,也没有对哥哥进行训斥或者给任何形式的温和惩罚。
母亲:我希望你能管管哥哥的这种欺负弟弟的行为。
父亲:男孩子嘛,就是调皮些,不用管。
总结:
各位家长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,尽可能的改掉不良行为,则需要遵守以上的三大教育原则,且需要避免以上四种错误。以上的原则看起来简单,但是当您试着应用这些原则时,您将知道持续地、有效地实施这些原则并非易事,但坚持实施以上原则,您的孩子则会越来越优秀!
供稿:儿保科 李林芳
初审:李滨秀
终审:王敏